產經情報

高鋼價時代 手工具、扣件業等下游業者如何延續外銷佳績?

日期:2022-01-22

歐盟碳稅、台灣碳費將陸續上路,鋼鐵業被列為第一波課徵對象將首當其衝,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因此表示,未來鋼鐵成本每噸至少要多30至60美元。而面對高鋼價時代來臨,未來恐不只是個別產業或企業的競爭,而將是供應鏈競爭,因此不只是上游鋼鐵業,中鋼也呼籲中下游業者也需積極朝高值化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透過建立更緊密的上下游夥伴關係,才能擺脫碳有價所帶來的壓力與束縛。

歐盟碳關稅初步看來對鋼鐵業衝擊較大,但翁朝棟表示,實際上中鋼直接輸出歐盟的量很少,僅佔總產量的3%,但卻有7成鋼料賣給台灣下游業者,下游業者外銷出口到歐盟就會受到碳關稅波及,像是歐盟即台灣隱形冠軍手工具產業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因此除了中鋼積極減碳,協助下游減緩碳稅壓力外,下游業者也要想辦法透過產業升級、高值化轉型自救,像是近年扣件業投入高值化市場,發展車用及航空引擎螺栓,價差較一般螺栓達3倍及百倍。

中鋼呼籲,未來減碳不只是個別企業或產業的競爭,而是上升到整個供應鏈,因此在零碳議題上,台灣必須要結合上中下游一起面對,建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以研發為核心 手工具靠創新吸引電動車、航太市場

素有「手工具王國」美譽的台灣,2020年雖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銷訂單大幅衰退,但2021年以來卻呈現不同榮景,整年出口金額達47.9億美元,相較同期成長27.4%,手工具公會理事長黃信德更表示已創下手工具公會自成立四十多年以來的紀錄。

展望手工具產業未來前景,黃信德則是認為挑戰與機會並存。

據統計,台灣手工具產業共有2,000多家廠商,擁有上、中、下游完整供應鏈,包括模具、熱處理、鍛造、電鍍、組裝等,是台灣相當重要的金屬產業之一,每年可為台灣創造約新台幣1,200億元產值。其中美國是台灣手工具產業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則為第二大。因此針對歐盟將鋼鐵產業列為第一波碳關稅課徵對象,美國也在研擬美版碳關稅,身為鋼鐵產業下游業者,似乎很難擺脫被波及的命運。

黃信德表示,自2018年起歐盟客戶就已開始陸續要求製造商申報碳排量。有業者甚至透露,來自全球知名的手工具品牌客戶暗示,供應商是否執行碳揭露,會是未來優先考慮合作的條件之一。但手工具產業的「特色」是製程多且長,且很多是委外加工,供應鏈複雜且碎鏈化,被視之為產業痛點,從上游中鋼原料開始,每一道加工流程幾乎都會排碳,手工具產業上下2,000多家,但有90%的廠商規模不足百人,是典型的中小企業代表,以手工具產業背景而言,顯然,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者,高鋼價時代一旦來臨,首先對下游業者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重製造成本,如果要比低價和產量,台灣拼不過中國大陸,也沒有獲利空間,因此只能設法往高階市場走。黃信德表示,台灣手工具產業中不乏許多ODM、OEM業者供應全球最重要的通路商與品牌客戶,幾乎主導著全球手工具產品研發方向,台灣手工具產業以研發為核心,只有透過不斷創新,才能永續。

黃信德說,手工具大部分採用特殊鋼材,作為重要上游原料供應商,中鋼在協助手工具產業推動高值化發展過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中鋼自2015年起與手工具公會合作研發高值化產品,例如,優化後的起子頭使用次數可達2萬餘次,甚至贏過國際標竿產品三倍之多。近年手工具產業積極轉型,客群導向也成功從DIY市場轉為中高階代工市場,吸引電動車、醫療、航太等領域國際品牌來台採購。

然縱使打開高值化市場大門,黃信德認為產業必須也要加緊腳步跟上。手工具目前面臨幾個挑戰,包括人力仰賴程度高、製程長且委外加工多,對數位化、自動化的不足更易造成在冗長的製程與委外的管理中難以掌控生產品質,進而造成較高的不良率,連帶增加能源耗損。因此如何攜手解決產業升級阻礙,是接下來手工具產業上下游必須更加重視的課題。

接軌一線國際車廠 扣件產業需建立更健全產業環境

「一顆人工牙根單價每公斤高達台幣3,500元 ,是傳統工業用螺絲的175倍」。與手工具產業一樣,台灣的扣件產業也是隱形冠軍之一。

金屬中心精微成型研發處博士詹家銘分析台灣扣件業現況,若以量來說,台灣是全球第二,以質來說,則是全球第三。再以出口值來看,中國大陸以出口值9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而台灣則是49億美元,雖然差距有一倍之多,但從單價卻能見分曉,詹家銘直言,台灣扣件平均每公斤單價達90元,為中國的1.5倍,有的車用扣件甚至可接近200元。

台灣扣件產業競爭力不弱,但同樣的挑戰在於透過產業升級跨進高階產品的技術門檻並不容易。

詹家銘舉例,許多扣件業者至今多還是仰賴人工紙本作業與巡檢的傳統管理模式,然北美三大車廠與歐洲四大車廠幾乎都是台灣扣件產業的大客戶,甚至電動車大廠Tesla在台也有兩間一階供應商。難以想像的是,接軌國際大廠的台灣扣件業者卻仍舊過著「樸實」的生活。

台灣扣件產業有很好的發展利基,但必須建構在健全的產業環境中,才能夠創造永續的競爭力。因此對於扣件業者來說,如何藉由數位工具、資訊系統的升級來協助產業轉型是當務之急。詹家銘進一步表示,尤其扣件產業身處鋼鐵產業下游,雖然目前尚未有明顯衝擊,但預計未來二至三年內,就會先被要求從產品溯源履歷開始受到規範,進而要求整廠、整線,甚至追溯到批貨、批號,進一步到批料都要完全資訊透明化。

面對未來扣件產業的轉型挑戰,詹家銘認為有幾大重點,除了要以機聯網建構數位化生產環境,當前塞港問題持續困擾產業,物流供應鏈混亂引發倉庫爆倉效應,因此現階段倉儲管理如何與生產進度協調、生產排程有無對應調整機制,也躍升產業需求重點,其次則是扣件產業委外加工佔比多,自北中南衍生綿密產業聚落,如何做好委外管理也是重中之重。

此外,業界也呼籲,台灣中南部一向是傳統產業聚落的大本營,但九成以上是中小企業,產業升級不能只靠單打獨鬥,面對數位轉型、智慧製造課題,就得善用第三方資源,包括資服業、法人、公協會等的合作,像是目前由工研院、金屬中心等推動的機械雲、扣件雲,便意欲推動產業降低導入智慧製造技術門檻,由中華軟協發起的智慧製造促進會,也透過平台的搭建鏈結資服業與製造業,透過跨界合作加速資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