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走得對比走得快更重要 逐步踏實打造智慧製造系統

日期:2021-01-28

台灣傳統製造商資源較少、機台新舊程度不一,必須以「穿著西裝改西裝」的模式,逐步提升智慧化程度,因此步伐會較慢,不過速度較慢不代表可以停滯不動,在工業4.0趨勢已成的態勢下,沒有智慧升級策略者,將被市場逐步邊緣化,釐清需求、穩健而持續的踏出每一步,才能讓自身企業保持競爭力。

釐清需求才能讓製造系統更貼身
在全球製造領域中,台灣向來扮演重要角色,雖然產值龐大,不過其競爭優勢主要為勞力成本,以物美價廉的產品在市場攻城掠地。1980年代,自動化技術開始普及,各先進國家的製造業者逐步導入,台灣業者因兩岸開放帶來了中國龐大且低廉人力,選擇既有的勞力密集製造模式,錯失產業升級機會,因此在工業4.0浪潮中,產官兩方回頭檢視,才發現台灣多數傳統製造業者都仍停留在半自動的工業2.5,甚至是手工業的工業2.0階段。

面對此態勢,政府與產業這幾年開始重整腳步,以更務實的策略調整企業體質、制定方向與目標,與新進國家相比,台灣製造業智慧轉型的速度或許不快,但工業4.0是長期作戰,走得對會比走得快更重要。

觀察台灣智慧製造的發展歷程,從2011年德國推動工業4.0政策後,自動化廠商與媒體就隨之展開市場教育,經過將近5年的推廣,2016年左右成果開始浮現,陸續有製造業者嘗試導入。根據研究機關統計,2020年已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台灣製造商著手建置智慧化系統,而且會根據本身特色,將資源挹注於研發能量、生產力的提升。

台灣製造業可概略分為科技與傳統兩種製造業,科技大廠如半導體製造、主機板、電腦等業者,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半導體製造,更早已進入工業3.5階段,透過大數據的累積與分析,改善製程效能。至於傳統製造業的則多為前文所敘的工業2.5甚至是2.0狀態,自動化程度不足,因此無法一步到位導入智慧製造系統,必須先從基礎做起。

AI讓AOI檢測走向智慧化
在工廠製造機制演進過程中,必須按部就班逐步發展,先從製程動線的合理化做起,再將之精實化、標準化,後面才是數位化與智慧化。台灣有意啟動智慧化布局的製造業者,多數先從合理化與精實化做起,由於主事者意願與企業資源不盡相同,各廠商的進度也有差異,目前已有廠商完成這兩項動作,開始導入數位化架構,而智慧製造的功能品項多元,大部分台灣廠商會先選擇成效最快浮現的AIAOI與智慧製造基礎的機聯網。

AOI原本就是工廠維持產品品質的重要環節,透過工業相機、影像擷取軟體等軟硬體架構組成機器視覺架構,解決過去以人眼檢測產品,造成檢測品質不一、效能不佳的問題。
AOI架構在自動化產線中應用已久,技術相當成熟,不過近年來消費性市場走向少量多樣,產品檢測也必須同步演進,以更具彈性的機制因應市場變化。在此態勢下,自動化系統業者開始導入AI,強化此一環節效能。

在AOI架構中的AI,是透過深度學習演算法,智慧識別產品各種瑕疵,此機制不須像以往的AOI,需要以人力方式設定瑕疵樣態,演算法會根據當初訓練模式的條件,自行判定產品良窳,因此特別適合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這種方式不只在視覺檢測,也有廠商應用於聲音偵測,讓馬達在出貨前,先經過AI從轉動聲音判定軸心有無歪斜,確保產品品質。

除了品質檢測,AIAOI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到產線前端,做法是在每一工作站中設置AI攝影機,偵測該站的製造方式是否合於標準?產品是否有瑕疵?若未達標準就立即告知,協助工作人員即時修正,避免產品到最後環節才被判定為不良品,浪費過程中的物料與人力資源。

相較於AIAOI幾近立竿見影的效益,機聯網投資報酬率浮現的速度較慢,不過機台數據擷取和傳輸、儲存,是智慧製造的基礎,因此這也成為現在產業與政府的布局重點。機聯網的第一步是擷取設備數據,目前自動化廠商所推出的新式機台,多已內建感測與通訊功能,可快速組建成聯網架構,困難度較高者是廠內既有的機台,這些機台不一定都有相關功能,要取得數據本就有一定難度,再加上為了維持產能,產線無法長時間停機加裝感測、通訊模組,更大幅提升系統升級的難度。

對此,資料科學專家指出,數據是智慧化的根本,因此即便使用最傳統的紙本,也要將數據紀錄下來。當然以現有的技術,不至於用回容易出錯且無法數位化的人工抄寫作業,近年已有廠商研發出可快速得到機台數據的方式,像是用攝影機判別每一機台上方的三色燈,或是利用光學字元辨識(OCR)識別HMI上的文字,並將之累積成大數據,用來作為分析設備綜合效率(OEE)。

詳細內文請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