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來自製造業者對德國的第一線觀察 未來智慧製造需要的是「技術工程師」

日期:2021-07-15

這幾年製造業對於自動化、智慧製造的部署,究其原因絕大部分是因為怕後繼無人。製造業者指出,未來產業所需的人力結構也將因此與過往不同,傳統產業正慢慢向科技業靠攏,擺脫「黑手」的刻板印象,而是從事更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工程師。如同向來以製造工藝聞名全球的德國,相當注重培訓高素質勞動力,早已將現場技術人員視為企業相當重要的資產,其對於人才培育的制度與做法,也值得借鏡。

根據各公會統計,「缺人、缺才」持續為製造業近來最大的問題與挑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迫製造業不得不進行自動化升級與智慧製造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透過自動化取代傳統「黑手」從事上下料、搬運等較低附加價值的工作,進而把人才放在對的位置上,從事更高附加價值的作業。

這是目前台灣製造業的寫照,但根據製造業者觀察,即便是以先進製造工藝聞名的德國,其實不外乎與台灣有著相同的問題。德國的製造業如台灣一樣大多是中小企業,但不同的是,德國製造業大多已貫徹自動化生產,尤其對現場技術人員的培育相當扎實。

齒輪廠本土是全球知名電動車大廠在台供應鏈之一,總經理林益民分享實地參訪德國工廠的所見所聞,像是隨處可見的企業帶領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工廠裡進行教育訓練。產學合作是製造業相當常見的人才培育制度,在德國也有所謂的「教育雙軌制」,一直是德國在專業人才培育的做法,在雙軌制教育體系中,學生每週定期至企業參加技能培訓,結業之後只要通過統一考試,證明其具有某領域之專業的能力,就可以在特定領域中就業。

而德國製造業現場技術人員的素質,以及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慾,也讓林益民相當印象深刻。林益民指出,很多在公司待滿5年、10年的資深員工,會不定期返回校園進修,甚至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雖然歸來仍是在現場從事技術作業,但他們往往會負責更進階的工作內容,例如新技術的研發、測試或導入等,與台灣製造業不同的是,對於新技術或解決方案的研發,往往都是由站在第一線的資深技術人員負責操刀執行。

為什麼傳產現在越來越招不到人?正如大部分人的認知一樣,製造業的工作環境、勞動強度和薪資報酬,無法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進入工廠就業。林益民指出,過去外界對傳產的印象,不外乎現場技術人員拿著最低的薪水、做著最低附加價值的工作,這情況不只發生在台灣,美國也是如此,但在德國卻恰好相反,這些在現場的技術人員事實上反而比坐辦公室的還高薪。

林益民指出,少子化問題讓製造業不得不開始正視,未來產業所需的人力結構,勢必將因此與過往不同,如今傳統產業也正慢慢向科技業靠攏,如同半導體產業的製程工程師,會根據生產現場資訊進行製程研究,改善並最佳化現有製程,有不少傳統產業現在也積極透過產業升級,藉由更先進的智慧生產環境,試圖擺脫「黑手」的刻板印象,讓更多新人進到工廠擔任「技術工程師」,從操作機器的人,變成管理機器的人,進而從事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