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Infinio Capital林宗亮:新太空產業供應鏈 台灣需把握5年光陰

日期:2021-08-26

隨著Space X和Blue Origin以創新商業模式降低太空旅遊以及衛星發射成本,典範轉移下的新產業鏈逐步成形。美國洛杉磯創投Infinio Capital管理合夥人林宗亮(Eric Lin)稱,台灣有能力成為全球新太空產業製造領導者,但必須在5年內達成,一旦錯過,機會可能就會被其他鄰國搶走。

放眼望去,台灣、南韓和印度,已經成為競逐低軌太空衛星發射與地面設施硬體製造的主要三股勢力。台灣雖然有著最成熟和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如何能在其他國家政府優渥的補貼和運用投資入股搶製造訂單的情況下,保持競爭優勢?

2020年印度投資了英國衛星通訊新創公司OneWeb,並且轉而選擇由印度製造。南韓也有太空產業的優惠政策,比台灣給的資源多出1倍以上,「這是台灣需要加把勁的地方。」林宗亮說。

隨著國家太空中心升格,台灣也正聯合產官學界的力量,透過科技部與國發基金主導,聯合重要業者與相關供應鏈廠商建立聯盟與技術平台。而Infinio Capital正扮演著穿針引線的角色。

Infinio Capital找到了幾個國際策略聯盟夥伴,希望借重它們對市場的敏感度,打造出市場需要的衛星,在2年內製造2~3顆小型衛星並發射升空,兩年半開始量產(1年生產20~40顆衛星),提升台灣的新太空製造產業鏈地位,把台灣的新太空生態系打造起來。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2020年研究報告預估,全球新太空產業在2040年的營收將突破1兆美元,而2019年該產業總營收為3,500億美元。其中,短中期最大的機會來自衛星寬頻網路服務,將在預估的全球太空經濟成長規模中佔50%的比重,最樂觀的情況可能高達70%。發射提供寬頻網路服務的低軌衛星將可望大幅降低成本。

目前在台灣,大多數人只看到參與低軌衛星硬體製造的商機,但這些投資銀行和創投看到的卻是5G、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影音串流、自駕車、車聯網等應用產生的行動數據頻寬需求,有爆炸性的成長。

發射與衛星及基礎建設製造佔整個產業產值不到3分之1,甚至更少。更多的價值會發生在終端用戶,也就是應用與服務上。「但是不先解決硬體的痛點,後面的願景就難以實現,全球沒幾個國家能做到品質和成本兼顧,這就是為什麼沒台灣不行。」林宗亮說。

台灣在新太空產業典範轉移中的優勢

3年前協助SpaceX接上台灣製造能量的林宗亮指出,台灣在精密製造的能力很強,成本管理的優勢也不弱。資源比不上南韓和印度,卻擁有最完整且技術最成熟的產業供應鏈。

「台灣壓低成本和解決複雜機械問題的能力很強,因此才會介紹SpaceX到台灣製造地面設施。」林宗亮回想2018年,帶著SpaceX代表團到台灣拜訪相關部會與接洽供應鏈業者,花費將近8個月的時間說服SpaceX管理層做製造外包的決定並不容易。

林宗亮引述Elon Musk的話:「把火箭射到太空中很簡單,但要把地面設施的成本壓下來才難」,說明Musk所啟動的典範轉移對台灣資通訊產業從新太空產業找到新成長動能的關鍵性作用。

Elon Musk計劃把4.2萬個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組成低軌衛星群,並稱之為「Starlink」。除了衛星數量眾多,且隔幾年就要更新汰換好幾百顆衛星之外,這些衛星移動的速度很快,追蹤技術很複雜而昂貴,因此台灣就有了機會。

傳統衛星很複雜、客製化非常昂貴,製造一顆就要好幾億美元,所以人們會希望壽命愈長愈好,要在太空中運轉至少10~15年。也因為這樣,認證過程往往要好幾年,且多是使用舊科技製造,不僅沒效率且無法更新,難以滿足5G時代數據快速傳輸需要無遠弗屆且無縫接軌的需求。

但新太空商業模式不再是這樣。顛覆以往衛星就一次要使用10~15年的模式以可拋棄式的低軌衛星來滿足這樣的需求,也可以把最新技術上傳至衛星,執行最先進的功能。「新衛星體積較小,3~5年就要更換,可以使用現有汽車零件來製造。這樣僅需通過航太級的環境測試驗證,要能承受極端溫度、抗輻射等。」林宗亮解釋。

如同Planet Labs、Spire和Elon Musk的SpaceX,許多矽谷衛星新創開始使用現有的零組件來製造衛星。現在的低軌衛星是可拋棄式的,壽命大概就是3~5年,會因地心引力影響,最終掉到地面上。這和手機壽命其實是相差不多的,使用方式也非常相似。

未來新種類衛星都會標準化,並由軟體控制驅動,如同手機是藉由應用軟體才能進行許多功能。所以新衛星可以像手機一樣,隔一段時間就更新軟體,來加強補足功能。「台灣ICT公司有絕佳的機會來分享這塊大餅,因為新衛星就是天空上的ICT裝置。這是個典範轉移,就像電動車是會跑的電腦一樣。」

打造台灣新太空產業生態系

Infinio Capital正在募集1.5億美元的基金,投資新太空產業及其他週邊相關應用。林宗亮指出,低軌衛星解決太空通訊一大痛點,而硬體製造是台灣長處,所以會先投資低軌衛星製造,並努力把全球太空新創引進台灣與本地企業合作,加速台灣太空產業創新能量,把更多台灣創業家帶起來,協助打造台灣新太空產業生態系。

目前台灣還沒有足夠的相關新創企業,來支持新太空產業。但台灣累積多年的精密製造能力,政府在過去20~25年透過國家太空中心對太空產業的投資,每年也投入數十億美元打造衛星。

「福衛六號、七號已有9成是由台灣的廠商所製造,且培育了很多的能力。我相信台灣商業化太空科技產業的時機已經來到,已經可以轉型讓企業接手營運。」林宗亮表示,台灣絕對有能力成為全球新太空產業鏈領導者,但一定要在5年內實現,否則其他的亞洲鄰國就會搶走那個位置,而機會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