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為什麼 AI 熱「不可能」重蹈覆徹達康 1.0 泡沫?

日期:2024-07-19

人工智慧(AI)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全球經濟和社會結構。智慧型手機中的語音助理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I 醫療診斷系統正在提高疾病檢測的準確性,而自動駕駛技術則有望徹底改變交通運輸產業。這場技術革命不僅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變革,還引發了一波投資熱潮。然而,其規模和熱度讓人不禁聯想到二十世紀末的網路泡沫。

將 AI 浪潮與網路泡沫相提並論可能過於簡單化。AI 技術與當年的網際網路技術存在本質區別,現今的 AI 已經在多種領域展現了實際的經濟價值和問題解決能力,而非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
從製造業的生產線最佳化到金融業的風險評估,AI 正以切實可見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這也與當年網路泡沫是以噱頭為主的行銷手法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可以自信的先說結論:AI 可能會在發展中遇到阻礙,但不可能會泡沫化。

網路泡沫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擔憂目前的 AI 環境過熱,是否會重演當年的網路泡沫狀況,雖然筆者認為二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但還是可以稍微探討一下,首先從網路泡沫的背景說起。

1995 年至 2000 年間,網際網路相關股票價格飆升,投資者對新興科技抱持過度樂觀態度。這個泡沫最終在 2000 年 3 月崩塌,納斯達克指數從高點 5048 點暴跌至 2002 年 10 月的 1114 點。許多網路公司倒閉,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

網路泡沫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投資者對尚未盈利的網路公司過度樂觀,忽視了基本的財務指標和業務模式的可持續性。其次,大量資金湧入導致企業估值嚴重脫離實際價值。再者,許多企業為了快速擴張,採取了激進的燒錢策略,忽視了長期盈利能力的培養。

要說網路泡沫與目前的 AI 熱潮最雷同的就是 AI 應用概念的快速興起,以及投資者的狂熱,但還有其他相似之處嗎?

AI 與網路泡沫的根本差異
其實稍微瞭解 AI 產業供應鏈的人都可以看出,現在的時空背景與網路泡沫時代截然不同,為了幫助理解,筆者從五大方向來檢驗現在的 AI 熱潮與當年的網路泡沫的不同之處。

技術基礎的差異
實際應用 vs 概念炒作: 網路泡沫時期,許多公司僅僅因為擁有一個網站就被稱為「網際網路公司」,缺乏實質性的商業模式。相比之下,AI 技術已經在多個領域展現了實際的應用價值,如醫療診斷、金融風控、自動駕駛等。這種基於實際應用的發展模式,使得 AI 產業的增長更加穩健。
技術成熟度: 90 年代末的網際網路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而今天的 AI 技術已經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核心技術的突破,以及各種框架的推出,都為 AI 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環境的不同

投資者結構: 網路泡沫時期,大量散戶投資者盲目進入市場,造成了非理性的投資行為。現今的 AI 產業投資主要來自機構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基金,他們擁有更專業的判斷能力和更長期的投資視角。
監管環境: 經歷了網路泡沫的教訓,現今的金融市場監管更加嚴格。上市公司需要滿足更高的財務透明度要求,這有助於防止過度投機和欺詐行為。
估值理性: 根據資料顯示,當前科技股的本益比遠低於網路泡沫時期。例如,輝達(NVIDIA)的本益比約為 70 倍,而在 2000 年 3 月,思科(Cisco)的本益比曾高達 131 倍。這表明當前市場對 AI 公司的估值更加理性。
商業模式的成熟度

收入來源的多元化: 網路泡沫時期,許多公司過度依賴廣告收入,缺乏其他類型的業務。而今天的 AI 公司通常有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包括軟體訂閱、硬體銷售、專業服務等,這使得他們的商業模式更加穩定可持續。
盈利能力: 與網路泡沫時期的許多虧損公司不同,今天的主要 AI 公司大多具有強勁的盈利能力。例如,微軟、蘋果和輝達這三家公司就佔了標準普爾 500 指數總市值的 20% 以上,而且都有遠優於大盤的獲利表現。
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跨產業應用: AI 技術不僅限於特定的科技領域,而是在各行各業中找到了應用場景。從醫療、金融到製造業、農業,AI 的應用範圍遠超過早期網際網路技術。
持續創新: AI 領域的創新並未停滯,新的突破不斷湧現。例如,生成式 AI 的出現開啟了新的應用可能性,從撰寫文章、翻譯等文字工作,到寫程式、設計軟硬體,現在文生圖片、影片、音樂都已經相當成熟,AI 也被投資機構廣為利用,協助投資者理解產業脈絡。GPT-4o 甚至能夠化身為雲端情人,展現其在心裡諮詢以及作為虛擬伴侶的潛力,而這都還只是九牛一毛,現在還沒看到極限。
全球競爭格局

國際合作與競爭: 不同於局限於美國的網路泡沫,AI 的發展是一個全球性的競爭。各國政府都在大力投資 AI 研發,這種良性競爭有助於推動整個產業的持續進步。
供應鏈自我強化:因為 AI 熱潮,相關的晶片設計與生產成為重要的 AI 基礎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輝達成為 AI 第一股,而與之相關的晶片設計、製造、設備製造、冷卻,甚至綠能產業也都成為整個供應鏈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與當時缺乏基礎建設的網路泡沫時代有所不同
人才流動:網路泡沫時代更多的是賺快錢,企業沒有考慮長遠的發展,因此缺乏相關人才的培養,當時相關從業人員也缺乏足夠的技術根基與視野,想不到更好或更多元的應用。這與目前 AI 產業相關人才已經經過十幾二十年的訓練儲備完全不同。
雖然 AI 產業的快速發展確實引發了一些人對泡沫化的擔憂,但細究其發展軌跡和市場環境,就可以發現二者截然不同,AI 不是賺快錢的生意,不論是輝達,或者是身處其中的關鍵供應鏈,無一不是經過多年的技術累積與發展,就連輝達也曾經為了發展 AI 不斷燒錢推廣其當時不受重視的 CUDA,股價長期處於個位數。

AI 的發展不是突然爆發,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成就,2016 年就曾有一波以機器視覺、自然語言為主的 AI 浪潮,但當時過於重視變現,沒有進一步在基礎技術與應用扎根,以致於方興未艾,但目前的 AI 已經開始往產業甚至人類生活滲透,再過幾年人類可能再也無法想像沒有 AI 的日常生活,從概念變成生活必需品,這就是 AI 與網路泡沫的最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