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揮別的2024年,也是第三類半導體碳化矽(SiC)、甚至整個化合物半導體大翻篇的元年。尤其中系廠新產能大開、翻轉全球,過往的SiC是「擁料源、擁天下」,現下料源已成燙手山芋?
這也間接深層扭轉台灣相關供應鏈的未來命運,尤其被質疑將重演十年前太陽能、LED藍寶石基本的劇本?因為當中國手握生產主導權,全球製造難有生存空間。
徐秀蘭身為中美晶暨環球晶董事長,同時也是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台灣化合物半導體及設備產學聯盟首任主委,則有不同詮釋。以下為其因應DIGITIMES的問答紀要。
問:中系SiC料源廠快速崛起,使其成燙手山芋,怎麼預測SiC產業後續走勢?尤其在6、8吋SiC尺寸晶圓迭代上?
近年電動車(EV)快速崛起,成SiC第一大出海口。4吋基板升級6吋的速度,比先前演變都快。近二年整合元件廠(IDM)客戶積極評估及認證8吋,我原本預估2025年將走到6、8吋各佔半壁江山的局勢。
但是,從2024全年6吋基板價格跌到超級低的情況,先前判斷的走勢將調整為:2025年仍是6吋的主戰場、8吋登場的時間後延。
尤其電動車產業也迎來巨大變動。中國車市殺價割喉戰愈演愈烈,車廠不斷向上游供應鏈施壓,讓新開出SiC產能壓力巨大。再者歐、美電動車市場需求成長不如預期,使SiC潛在出海口短期蒙霧。
而因為6吋太便宜,性價比不斷強化。價格直落的6吋比8吋便宜3~4倍。再加上6吋供給者眾,供過於求、砍價搶單成現下主旋律;8吋則還未到真正量產,只是對應6吋、調低相對報價水位。
其實國際IDM廠對8吋驗證積極度不變,但下述2要點仍箝制其發展速度。
一是性價比考量。雖然8吋比6吋面積多1.77倍,但現下價格是6吋的3~4倍,換算成每單位成本價,還是6吋划算。雖然6吋的低價是諸多供應商淌血貢獻,這顯示其短期難有資源再朝8吋邁進。
再者,8吋是未來、仍有成長空間。要品質好、缺陷少且切得薄。最關鍵在於6、 8吋要一樣厚,現下約在350微米(µm),8吋因為面積較大容易產生翹曲(warpage),使破片率也拉升,這是全世界都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若從厚度來看,6吋不會因8吋崛起就快速被淘汰,因為難做到超薄,很多是6吋可做、8吋做不出的特殊規格,如180µm或更薄,環球晶最薄可做到100µm。另外則是8吋的性價比得達到6吋的水位。
功率元件三劍客命運糾纏,因為彼此具取代關係。矽基(Si)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氮化鎵(GaN),將因低價SiC臨革命?均有著墨的環球晶感受連環威脅了嗎?
我認為會依各材料特性、在各應用端找到更適合的位置。雖然SiC價格明顯下降,但目前還沒超越GaN的成本優勢。不過,過往中壓是GaN的天下,部分會被低價SiC取代,但高頻領域GaN的優勢不受動搖。
而成本最具競爭力還是IGBT,只是應用端若在乎體積、重量、空間等,可能會更換成SiC,例如分離式的5G基地台等。
其實SiC價格下降,可望激起如AI資料中心等更多應用。不過仍需時間重新設計,並考量整個系統成本及長期發展。尤其現下的價格是多數供應商激烈殺價、虧本而來,並非常態。
其實化合物半導體仍佔不到環球晶總營收5%,目前不受市場激烈變動影響,我們仍持續投入中,也持續觀察上述要素的變化。
...詳細內文請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