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衝突造成的製造業斷鏈,到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爭相搶奪的戰略資源。然而,台灣如何重新審視自身定位找到價值所在,亦為未來10年的關鍵課題。
DIGITIMES董事長黃欽勇2日受邀出席玉山安侯科技論壇擔任演講嘉賓,從數據剖析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戰略地位。會中他幽默以「Make Asian Supply Chain Great」為概念,強調供應鏈的價值所在。
據DIGITIMES Research調查,從2024年全球半導體出口額的統計來看,台灣以1,649億美元位居第二,但若實際上扣除香港以Hub的角色為主而進出口相抵後,台灣實為第一名。
換言之,台灣才是真正的半導體第一大出口國,這代表台灣不只是製造中心,更是價值鏈的核心樞紐。
另外,在全球半導體上市公司總市值排名前列的企業中,美國雖佔7成,但亞洲企業佔據22%,其中台灣獨佔14.6%,甚至與日本、韓國、中國和歐洲加總相當,這也是台灣必須深刻理解的產業優勢。
未來幾個值得關注的重點,黃欽勇提到包括美中對抗下反全球化的新浪潮,與現行關稅大戰下,台灣該如何因應,以及AI帶來的爆發商機與價值鏈重整契機等。
黃欽勇表示,美國關稅的背後,與其欲重建製造業脫離不了關係。美國雖有8家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科技巨頭,掌握全球科技的話語權,而台灣包括半導體、EMS產業在全球的佔有率,則是這些巨頭實現理想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美國製造體質仍難以與亞洲抗衡,尤其部分新興科技,如電動車(EV)就與傳統製造有所區別,無人機、智慧眼鏡更是新浪潮,背後將出現新的需求與供給端,這正是台灣值得把握的機會。
此外,地緣與產業聚落對於創新與競爭力至關重要,如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或台中精密機械聚落,產業與人力資源高度密集,可以使「競爭與合作」無縫接軌。
這正是台灣難以被複製的關鍵,而台灣必須把像這樣的生態系優勢,傳達給全世界理解。
黃欽勇表示,製造業是真正創造就業並帶動經濟的核心力量,尤其對台灣而言,不求做最大,但必須無可取代。
舉例而言,台灣近年電子產品佔總出口比重已達7成,尤其IT類產品如伺服器等成長驚人,就是台灣最有機會做到不可取代性的關鍵產業。因此,黃欽勇強調台灣企業須放眼國際,並與新興市場建立更深的連結與合作。
黃欽勇表示,全球正進入大變革的時代,但台灣不只要做代工,更要有精神參與,成為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尤其在新興科技如無人機、無人車等所帶領的產業革命中,台灣亦不能從中缺席。
但台灣過去對量產代工較習以為常,且擅於成熟產品,因此如何以現有優勢驅動創新,是未來需要好好思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