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硬塞評論】大國存亡、小國不對稱戰力,AI 已成地緣政治爭奪新資源

日期:2021-10-14

科技一直以來都是綜合國力的展現,而且攸關國家興亡。AI 技術的發展已經不只是為了單純的產業轉型,AI 能運用在各行各業,舉凡製造、金融、農糧生產、軍事等領域都位居要角,大國依此維持優勢地位,小國可由此發展不對稱戰力,產生槓桿的作用,這是台灣的機會也是挑戰,而且緊緊牽動全球地緣政治發展。

美國國防部軟體長尼可拉斯‧柴蘭 (Nicolas Chaillan) 接受英媒《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美國的 AI 研究進程已經落後中國,而且在未來 15 到 20 年內,難以望其項背。尼可拉斯認為引入 AI 讓美軍轉型的困難在於,大型科技公司不願積極配合,不像中國可以用強制性的手段使企業配合。

此外,監督機制的無效率、採購成本太高、官僚主義等因素都讓美軍轉型緩慢。尼可拉斯認為在這場競賽中,美國已經輸了,而中國可以藉由領先的 AI 科技擴大全球的影響力。在這個事件中,能看到 AI 的發展已經不僅是個企業的競爭力問題,而是有更深層的地緣政治因素,甚至關乎世界未來的領導權。

美中 AI 較量避不開修昔底德陷阱,供應鏈危機引戰火,AI 成各國競逐新資源

AI 的角色與石油有些類似,石油應用範圍也相當廣,而且是相當重要的戰略物資,掌握石油就等於掌握世界的經濟命脈,如今,AI 也成為各國競逐、爭相發展的技術。世界政經局勢深刻影響 AI 產業發展,美國政府點出擔憂,硬體產業生態系已經集中到東亞,造成供應鏈問題,在這次新冠疫情的蔓延下,更凸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細數歷史,世界秩序的領導者往往都會壓制位居第二的競爭者,而二把手為了要將世界規則制定得對自己更有利,都想挑戰領導者的地位,從斯巴達跟雅典為了爭奪霸權而爆發的伯羅奔尼薩戰爭(西元前 431 - 404 年)、西班牙與英國為了歐洲海權發生的大海戰(西元 1588 年)、 英國和荷蘭四次戰爭確立世界海上霸權(西元 1651 - 187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挑戰英國(西元 1914 - 1918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挑戰英國,乃至現在的美中貿易戰和海上衝突。

歷史發展軌跡顯示,修昔底德陷阱似乎無法避免,只不過衝突的原因從領土重新分配,現在轉為爭奪 AI 的發展領先。因為在上個世紀,誰掌握了能源,就能獲得持續發展優勢,現在,各國逐漸擺脫石化燃料,AI 成為全面提升國力的利器,也是未來的關鍵資源。

不過,這個資源比較特別,不像石油、糧食、水等可以看得見,也不是單一的元素構成,發展 AI 技術的三個關鍵是:專業與跨域人才、鼓勵 AI 發展的法規,以及 AI 的發展方向。每一個項目都不是單一企業就能自己發展,而是牽涉到整個國家的軟、硬實力。

跨域人才的培養,必須兼顧科技專業和人文素養,而且在學期間即需與產業界合作,將理論、前瞻技術導入至實業界;政府對於智慧財產權必須更加重視,制定鼓勵 AI 研發和輔導企業導入,才能促進產業轉型增強國力;至於 AI 的發展方向將決定一個國家將走向何種道路。

如果 AI 技術只是用來達到控制人民的目的,以及發展一言堂,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禁錮,即使在發展前期,可以透過一些手段收集大量資訊,由國家統籌投入大量資源,取得暫時領先,但難以培育出具有破壞性創新的人才與自由的思辨環境。

長遠來看,在 AI 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時代,自由的沃土才能源源不絕的訓練出人才,尊重法律的政治體制才能確保活躍創造力、讓技術與產業銜接時兼具透明度與正義。

台灣的 AI 新戰爭,唯有連結全世界,成為關鍵供應鏈,才能 「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場 AI 新戰爭,雖不會有刀光劍影、斑斑鮮血,但硝煙味卻瀰漫全球,美國需要持續取得領先地位,平衡供應鏈緊俏的問題;中國需要藉由 AI 技術,對內擴大維穩力道、在貿易戰中推進產業革新,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對外取得重塑世界話語權的威信。

台灣在這場浪潮中,有優勢也有劣勢,專業人才有餘,但缺乏跨域人才;硬體製造基礎雄厚,但軟體和服務卻是弱點;過往台灣企業靠單打獨鬥也能在世界供應鏈中,佔一席之地,不過,AI 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時間、人才、設備等,只有讓產、官、學界彼此融入一個整合平台上,才能發揮最大綜效。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寫道,這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於現在的台灣來說,感受應該更深刻,在地緣政治劍拔弩張的東亞地區,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讓大多數人都覺得台灣很重要,這也是台灣內部極需建立整合平台,推動產業轉型,發展 AI 關鍵技術,並時刻關注國際上新技術發展的原因。

只有在關鍵技術供應鏈和經濟與國際緊密連結,讓台灣的情勢不再只囿於區域事務,而是牽一髮而動全球,才能在這詭譎的東亞地緣政治中,有尊嚴、有自信、有實力的面對外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