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25上智慧眼鏡大放異彩,以及近期Meta與雷朋(Ray-Ban)聯名的第二代AI眼鏡,也出現搶購熱潮,再加上Google也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高通(Qualcomm)合作開發Android XR平台,預期Android XR裝置將在2025年上市。
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更預告,未來1年內,AI眼鏡產業將有極大的變革發生,以上多種跡象似乎都顯示出,「百鏡之戰」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但對此趨勢,市場卻認為,從目前穿戴裝置市況來看,成長速度仍相對溫吞。相比於其他產品類別,智慧眼鏡所提供的訂單佔比還是不多,即便2025年內再成長1倍,也是杯水車薪。
至於智慧眼鏡何時才可以對光學產業實質效益?雖然眾說紛紜,但總結來看有兩大挑戰。
首先,是「鏡頭數」要有所增加。
對應於此,DIGITIMES分析師方覺民也提出研究報告指出,2024~2025年上市的AI眼鏡/智慧眼鏡分為有無鏡頭、顯示螢幕配置之分。
舉例來說,Rokid Glasses、RayNeo X3 Pro等有顯示螢幕也有鏡頭;Even G1、Halliday、Captify等則是有顯示螢幕、無鏡頭;Loomos、RayNeo V3、Looktech、Solos Air Go V則是無顯示螢幕、有鏡頭的配置。
而在現在廣義的智慧眼鏡中,甚至也有像是Nuance Audio等,僅配有Speaker和Mic的智慧眼鏡。目前AI眼鏡業者必定配置麥克風作為AI眼鏡輸入,而AI輸出則可能採用語音或是顯示螢幕。
第二個挑戰則是,目前智慧眼鏡實際應用範圍還是相當侷限,甚至更偏向於「介面」一般的存在,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應用、外型不夠多樣化等都是使得消費者躊躇不前的原因。
整體而言,即便現在有Meta、Google、三星、高通等大廠為智慧眼鏡/AI眼鏡抬轎,中國業者也積極投入該市場發展,致使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是並非所有智慧眼鏡都有鏡頭需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I不僅帶動智慧眼鏡成為觀察焦點,也促使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更受到關注。但市場目前也大致認同,機器人產業發展與耕耘,都還在相當前期的階段,這意味著,需求何時可以有效放量也尚未可知,因此對此仍舊維持保守謹慎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