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凸顯「數據力、運算力」重要性,Google Cloud 提供 10 個步驟建議實現生成式 AI 應用

日期:2024-09-05

過去兩年生成式 AI 的快速崛起,讓我們見證到 AI 如何以驚人速度影響著世界!不少企業對 AI 懷抱美好想像,但當實際著手導入 AI 專案,才驚覺內部 IT 基礎架構與資料策略存在許多缺漏。對此,Google Cloud 與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公布《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作為企業經營者擘劃 AI 藍圖的參考,同時也為資訊長、IT 主管提供內部資源盤點指引。

前瞻技術能否發揮影響力,可藉助其應用產值加以觀察。根據麥肯錫 2023 年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報告,指出生成式 AI 每年可為全球經濟增加數兆美元的價值。另外,PwC 的 2023《全球人工智慧研究:發掘 AI 革命》預測到 2030 年,AI 將為全球 GDP 創造高達 15.7 兆美元價值。

AI 紅利大家都想分一杯羹,而究竟台灣企業普遍在擁抱 AI 機會的準備度現況又是如何? Google Cloud 攜手 AIF 製作《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評估的面向涵蓋:數據力、創新力、技術力、治理力、運算力,結果發現,2024 年台灣企業整體 AI 準備度指數平均 54.08。其中,「數據力、運算力」與 IT、資訊工作最相關的指標,在這份報告提供深具價值的關鍵洞察。

企業 IT 部門最該關注「數據力、運算力」兩大指標,關鍵仍在企業策略
首先是「數據力」,對於計畫導入 AI的企業,數據的準備度至關重要。企業必須能快速蒐集、處理多個數據來源的資料庫,例如要跨部門合作打通ERP、CRM系統資訊,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資料餵養企業 AI 模型、幫助企業各部門同仁從日常工作更輕鬆從資料獲取價值。

不過《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點出,目前僅 17.8% 的台灣企業有能力整合並快速處理不同來源資料。多數企業尚未打造一個資料存取的整合平台(如資料湖、資料倉儲),內部各類數據散落在不同單位,導致數據孤島 (Data Silos)情況普遍存在。除了業務單位無法快速、自主運用資料,當然也無法訓練 AI 模型洞察營運全貌,找出企業第二成長曲線的可能性。

至於該如何解此困境?根據《Google Cloud 如何協助機構運用生成式 AI 實現創新》白皮書,提出策略建議:善用雲端平台整合企業資料,同時在雲端環境訓練 AI 模型來深入分析營運資訊。像是 BigQuery、Cloud Spanner、Looker、乃至於 Vertex AI 相關解決方案,都已涵蓋在雲端的整合式智慧資料平台,不僅解決數據孤島還有效管理資料生命週期各個階段。

詳細內文請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