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傳產能否擋住疫情 關鍵在自動化與數位化程度

日期:2021-05-28

近日台灣本土疫情達到高峰,確診人數仍多達百位數,各縣市陸續將防疫警戒升至第三級或準三級,讓許多內需導向產業如零售、餐飲、娛樂等首當其衝,而製造業部分,會不會因此影響生產製造供給面,有專家則是認為,目前疫情多集中在北台灣,幾大產業聚落並不在雙北,且像是高科技業多早已有準備,不過位於中南部的傳產業能否抵擋疫情衝擊,關鍵在其產線自動化與數位化程度能否因應。

疫情持續延燒,是否影響台灣經濟重要支柱的製造業,日前台經院專家表示,目前防疫升級地區大多暫集中在北台灣,而許多高科技業的生產聚落都位於確診個案相對較少的地區。重要的是,這些科技業由於數位化與自動化程度高,多數業者對於疫情的應對都有相關因應辦法,加上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相對國內疫情緩和,國外卻陸續封城,迫使部分在海外設廠的業者提早進入備戰模式,因此這波疫情雖然勢頭兇猛,但科技業者多半早有準備,目前看來仍採取分區分流上班模式為主,或是將較緊急訂單轉往其他廠區生產。

不過相較高科技業,傳產也嚴陣以待。目前中南部疫情相對緩和,但專家認為,傳產是否能像高科技產業抵擋疫情衝擊,關鍵在於其自動化程度。畢竟,不像半導體產業的晶圓廠內部多是無塵室等級的規劃,具有一定的防疫效果,傳產的生產環境條件則相對簡單,且一般傳產不外乎給外界較為髒亂的印象。

因此工廠若沒有自動化,屆時受疫情影響需要執行分流上班,甚至是停班,恐怕會影響正常營運,拉長交期,影響出貨。

根據工研院分析,各產業導入自動化與智慧化的原因有三,包括提升產品品質與製造良率、提升產能與產量與減少人力作業需求。製造業減少人力需求邁向自動化,恐怕不僅是因為少子化,如今在疫情之後,持續的生產力與人力作業模式的改變可能也是業者考量的因素之一。

過去產業擁抱智慧製造,當中就有不少應用凸顯出傳統營運模式的轉變。例如透過AOI結合AI提高檢測設備準確度,除了能夠增加檢測產能外,多數都能夠減少八成原先要透過目視的複檢人力,甚至能將品檢流程從過去人工抽檢模式,轉變為線上24小時全檢。

被視為勞力密集的手工具業者,為了轉型朝向技術密集,中部手工具廠商伯鑫工具投入自動化產線,在生產完後做到自動檢測,除了維持產品良率外,原先還需要4到5人支援的產線,在自動化效益下僅需一人協助,大幅降低對人力的需求。

此外像是RFID的導入,則能讓自動化產線主動辨識生產線上的品項,透過將產品資訊寫入RFID電子標籤中,在生產線工站及倉庫出入口安裝讀寫器,通過RFID自動寫入和採集各位置產品資訊,從而對需要加工的產品,實現從線上到倉庫的全流程追蹤管理,除了提供產品溯源,也省去以往由人工逐一掃描的過程,因而大幅減少人力檢核的需求。

而絕大多數傳產的營運模式中,實存在許多不必要的人力浪費,包括大部分的生產數據報表都是仰賴人工抄寫與整理,或是需要人員巡視產線,掌握現場狀況等,其主要原因皆來自於無法即時掌握實時生產數據所致,因此許多傳產業者對於資訊可視化的需求也相當高。

近年產業導入機聯網,便是透過轉換電子化蒐集資料,讓現場狀況轉換為數據形式,以達到遠距監控的目的。根據智慧機械辦公室資料顯示,其實不難看出自政府2018年開始推動SMB計畫至今,諸如透過系統一鍵下載自動產出生產報表,或是即時機台監控,掌握生產狀態、完工計量管理等,都是大多數傳產業者導入自動化的重點需求。

傳統產業琢磨工業4.0,但根據產業規模或型態,專家也建議,評估時可從目前作業流程開始評估,像是哪些流程可以從人力變為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應將重點放在可否解決現行問題,而非單純往技術面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