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當人工智慧應用在戰場上,未來各國要比的是:誰更會開發 AI 戰爭工具

日期:2023-01-04

俄烏戰爭持續,在這場現代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雙方皆使用了大數據、無人機等科技手段。烏克蘭也使用 AI「辨識」陣亡的俄羅斯士兵,希望在確認身分後能通知他們的家人,讓家人有機會來接走遺體。

但如果將人工智慧的「非人邏輯」導入軍事行動,軍事系統與流程會改變戰略,創造出新的維度,甚至包括了能自行選擇目標、不需人類介入就交戰的系統。在人工智慧龐大的益處背後潛伏著哪些危機,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呢?

人工智慧對軍用科技的影響

過去軍用和民用的界線有三種特質:科技差異、集中控制、效果範圍。僅限軍用或僅限民用的科技通常有完全不同的應用方式。集中控制指的是政府容易管理,不會輕易散播逃離政府的控制。最後,效果範圍是指這項科技潛在的摧毀力。

綜觀歷史,許多技術都是軍民兩用的,有些可以容易地廣為散播,有些有強大的毀滅力。不過,在這之前,還沒有任何一項技術同時具備軍民兩用、容易散播且破壞力強大這三種特質。鐵道可以運送商品到市集,也可以載士兵上戰場,但是沒有破壞力;核子科技可兩用,也有強大的破壞力,但是需要複雜的基礎建設,所以政府要掌控還算相對容易;獵槍可以廣為散播,也屬於軍民兩用,但是殺傷力有限,持槍者不至於在戰略層次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人工智慧則打破了先例。人工智慧顯然具備了軍民兩用的特質,也可以輕易散播,因為本質上,人工智慧就是幾行程式碼。大部分是演算法(有少數例外),只要在電腦或小網路上就可以運行,這表示政府很難透過控制基礎建設來操控這項科技。最後,人工智慧的應用可以發揮強大的破壞力。這種罕見的集合,再加上牽涉到廣大民眾,遂在戰略挑戰上帶來了新的複雜度。

由人工智慧運作的武器可能會讓敵手以超凡的速度發動數位攻擊,戲劇性地提高人類突破數位罩門的能力。因此,一個國家可能根本沒有時間去評估對手來襲的訊號,必須迅速反擊或承受失能的風險。


詳細內文請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