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情報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日期:2024-11-27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最新預估,2024年台灣機械業產值為新台幣10,827.9億元,較2023年成長3.4%。預測2025年產值可再增加到11,224.1億元,年成長率3.7%。至於會影響全球製造業發展的中長期趨勢,則涵括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技術等領域,將面臨重大變化挑戰。

包括美中、俄烏、以哈等區域衝突而引發不確定性,將波及全球能源、海運、供應鏈。日系產品在原有較高的品牌價值基礎上受惠於日圓匯率貶值,使之競爭力增加;而中國大陸製機械產品也在較低的售價優勢上,逐漸提升其性能、品質,對台製產品的競爭壓力也顯著提高。

加上為了推動淨零碳排,將是製造業和機械設備廠商面臨的持續性重大挑戰。除了須配合國際品牌買主對ESG供應鏈要求,還要迎接歐盟CBAM碳關稅壁壘,以及台灣現已制定的碳費徵收辦法。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系統研究組副組長熊治民表示,雖然2024年上半年(1~7月)台灣機械業持續受到應用市場投資趨緩影響,總體產值僅比2023年微幅增加1.2%。但1~8月機械產品出口金額為159.1億美元,仍較2023年同期微幅減少0.8%。

所幸隨著美國9月升息,大陸在10月推出新的振興經濟措施,以及全球半導體、航太、能源等產業需求增溫,可望帶動機械設備需求回升,預估2024年台灣全年機械產值可望維持成長進入2025年。

經過洞察國際供應鏈變化,現今印度、墨西哥已成為國際製造供應鏈新勢力,機械設備廠商必須配合國內外製造業投資當地建立營運據點和生產基地,加速拓展市場;進而掌握全球半導體、能源、國防航太等重要產業發展趨勢與需求,研製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機械產品、零組件、生產設備與整合製造方案。

工具機導入AI驅動智慧化 看好半導體設備需求商機

因此,機械業應持續拓展半導體、能源、國防航太產業商機,利用前段製程設備國產化、關鍵零組件進入國際供應鏈,持續研製先進封裝製程與量檢測設備,廠務設備自動化、智慧化、低碳化。

如依IEK預估台灣工具機產業2024年受到地緣政治、關稅貿易、貨幣匯率的不利因素下,未如去年預期呈現成長趨勢,反而比起2023年衰退10.0%;2025年受貿易、政治相關層面交互影響,加上全球工具機競爭愈加激烈、製造業亦較為混沌膠著的情形,預估產值為1,026.8億元,相較2024年呈現略持平局勢。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部副研究員劉東昇進一步表示, 2024年上半年工具機仍壟罩於景氣未明、日幣衝擊、出口禁令等不利因素,出口中國大陸、美國與土耳其整體減少約兩成,須分析脈絡並進行預測。

惟從下半年開始,隨著日幣回升,半導體、自動化產業的相關訂單都有回溫跡象,許多景氣正向訊號陸續釋出,加上為傳統旺季,有望以技術、銷售、服務為工具機市場競爭核心,稍加扳回上半年疲憊態勢。AI發展可為工具機帶來巨幅加值,於應用產業落地且落實。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部研究經理張雯琪指出,基於AI運算、高頻寬記憶體(HBM)和中國大陸對於半導體設備需求逐漸增強。預估2024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增加3.0%,達109,475百萬美元,其中先進晶圓設備市場達983.1億美元(+2.8%)、半導體測試設備市場達67.3億美元(+7.4%)、組裝和封裝設備44.3億美元(+10%)。

到了2025年,除了高效能運算需求持續,ICAPS(物聯網、通訊、汽車、電源和感測器)等產品也預期成長。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將再成長16.5%,達到1,275億美元;先進晶圓設備市場+14.7%、半導體測試設備+30.3%、組裝和封裝設備+34.9%。

在專注開發半導體創新技術多元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設備業者還須考量地緣政治和供應鏈議題,並具備精準預測及布局未來產業需求的能力,才能真正瞄準商機。目前台灣半導體設備產業有賴政府應制定長期的設備國產化政策,積極推動進口替代、引進外商投資;同時建立更頻繁的國際合作和更全面的商業模式,利用投資海外、創新商業模式等策略布局,以協助台灣半導體製造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詳細內文請參考網址...